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,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,更是一个难点。所以不研究作文教学,不注重作文教学的语文老师,可以说是教学方向错误的老师。

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把标尺,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作文的重要性,迫切希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。一线教师能感受到家长的这份期待,同时也觉得肩上的压力更重了。因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做基础,也需要作文方法做指导。写好作文的方法可以说是不计其数,今天我就从习作巧用修辞和修饰词这两个方面,谈谈我的看法。
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做这样一个比喻,不用修辞和修饰词的作文就像一杯白开水,淡而无味。而用了两个字或者三个字修饰词的作文,像给白水里加了一滴蜂蜜,水变得不一样了,如果你能恰当地用一个四字词语来代替,那就又给水里加了一滴蜂蜜,水又甜了些。当你展开想象,用上一个比喻句或者拟人、排比句,哇,你就是往水里加了一汤匙蜂蜜,你就可以开心地喝下这杯营养又美味的蜂蜜水了。

一、恰当运用修辞。
运用修辞是让文章语言丰富的必杀技,这需要有足够的联想和想象力,有恰当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有生动的表述。
例句:柿子红了。
简单的陈述,说什么怎么了,那我们加上修辞试一试。
寒露一过,柿子成熟了。一个个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,或藏在枝叶间跟人们玩捉迷藏的游戏;或神气十足地站在枝头,炫耀它的红脸蛋;或低头俯视大地,宛如一个正在凝神思索的智者。
用上比喻、拟人、排比,句子一下子丰满起来,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,似乎读者就站在柿子树前,看着那一树成熟了的柿子。
老师在作文课上,也不断提醒学生,要用上修辞,把写作的对象写具体。可是学生依然觉得很难,因为老师给他的指示不明确。用上哪些修辞?从事物的哪个方面展开来写?对于生活经历较少的小学生,我们在作文教学时,需要多一点耐心,多一些引导。

我在教学生写作时,是这样一步步来引导的。先描述什么怎么了,(小草上挂着露珠。)紧接着就要求学生从描述的事物中观察,它的哪个方面最为突出,(圆、亮)它像什么?(露珠像圆圆的珍珠。)这样一个比喻句就出来了。那跟讲述的比喻句相关的句子还能想起来吗?比如:形状、色泽相似的还有什么?(钻石、水晶球)孩子们想到的类似事物串起来,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含有比喻和排比修辞的句子。(早晨,小草上还挂着露珠,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华,像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,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,还像钻石一样光芒四射。)当孩子们读到这些生动的句子时,他们也有满满的成就感,他们咀嚼着这来之不易的句子,品尝着胜利的果实,他们就牢牢记住了思考的方向,以后在写作中就知道怎样运用修辞,怎样把句子写具体。
夸张、对偶、对比、设问、反问等等这些修辞,就是这样一步步、有计划、有目的地教交他们,而不是简单、空洞的要求和说教。这样你会发现,孩子们再也不为作文头疼了。

二、恰当运用修饰词。
同样,修饰词的运用也不容忽视。修饰词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容词。看过这样一首小诗——《“死”了十二次》,让我印象深刻。
“死”了十二次
作者:张秋生
在校园的篱笆下,
有两个小朋友在说话——
一个说:
昨天晚上,
爸爸送我一副军棋,
我高兴死了。
一个说:
前天夜里,
有只老鼠爬上床,
把我吓死了。
一个说:
今天的算术测验,
我别想得到好成绩,
题目难得要死。
一个说:
这几道题目,
正巧我都复习过,
简直容易得要死.
一个说:
我有本连环画,
真是好看得要死.
一个说:
我有盒巧克力,
真是好吃得要死……
两个人谈话不到十分钟,
已经整整“死”了十二次。
有什么办法能不“死”呢?
还是请他们多学会一点形容词。
这样的小诗读后让人不禁莞尔一笑,笑后我们会深思,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孩子们的词汇这么匮乏呢?平时积累的词语少吗?读背三字、四字词语,摘抄词语,为什么孩子们不会用呢?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是在指导学生如何用的环节出了问题。
在课堂上,我们就应该明确要求学生,禁止使用程度副词“很”、“十分”、“非常”,修饰词能用四字词语就不用两个字的。例如:
她很好看。
她长得漂亮。
她有沉鱼落雁之姿。

三句话一对比,高下立判。孩子们也许不会用,但是他们可不缺少审美能力,他们知道哪个句子更好。这样他们对修饰词就有了概念,我们再去要求的时候,他们都知道该怎么做了。这样的训练不止体现在作文课上,也要体现在每节课上,回答问题、日常交流都要用修饰词,开展“词语小达人”活动,用小组评比,班级竞赛的方式,激励学生常用、多用、学了就用,常用常新,这样学生的源头之水活起来,就不愁作文中不会用了。
我们常说: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”,但是在教学中,我们总是急功近利,总是找最简单、直接的方法,把“鱼”给他们,还怪孩子们“你们怎么这么笨?!”当我们语文老师慢下来,沉下心来,寻找适合的方法,从基本修辞和修饰词抓起,让孩子们用上这两大法宝,就可以把文章写具体、写生动。
(文:赵钰晓)